工作动态
学习校友李保国精神感言连载
时间:2016-07-12 来源: 作者: 点击:0
编者按:我校开展“学习校友李保国精神”活动,在广大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近来,全校各基层党组织通过组织生活会、座谈会、研讨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广大师生纷纷撰文,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人生感悟。现开设“学习校友李保国精神感言”专栏,陆续刊发师生的体会文章,以飨读者。
从教授到农民,只为心中那份追求
——追念我校校友李保国教授
4月10日凌晨4时,我校校友,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一时间各大媒体对李保国教授的感人事迹连续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大反响。
作为李保国教授的校友,追悼的同时,也为前辈卓越的科学成果感到震撼,为李保国教授的高尚为民情怀致以敬意。
2004年毕业于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博士。在他58年的人生中获奖无数,各种荣誉称号集于一身,如中国经济林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劳模、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十大农业技术推广专家等。但对此,“视名利如浮云”的他却直言:“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到最后我都得到了。我相信,你只要干点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他是名副其实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却乡土气息十足,有着“比农民还像农民”的相貌,看到他的人在瞬间诧异后油然而生敬佩,而众所周知,他30多年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矢志把最好的科研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的先进典型事迹,更是感动了无数人。他被农民亲切称为“恩人”、“财神”,是当之无愧的“扶贫教授”。
除此之外,1999年,村民高胜福为了响应县里“四荒”治理开发的热潮,与人合伙承包了李家韩岗的3500亩荒山。承包后本准备大干一场却发现这里一无土二无水,找到了当时正在太行山开荒的李保国。不久,李保国与村民们一道打响了开荒战,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决定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同时在山沟取土修建人工水库,拦水大坝……在李保国教授的指导下昔日的荒岭成了“绿岭”,“绿岭”牌薄皮核桃远近闻名。
李保国教授的一生并不漫长,但却是奉献的一生。荣誉对他而言只是过眼云烟,唯有农民脱贫致富才是真正的成功。如他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河北的山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李保国教授的不幸离世令人悲痛,但也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太行常绿,精神长存。作为后辈,我们岂能不延续李保国教授的高尚情怀?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无疑使人心发感想:李教授,一路走好!您未完成的事业,吾辈更当自强不息! 【 2015级国际商务二班 纪琦琪】
新时代里的英雄
我真的是好久都没能去感叹英雄了,或许真的是没有处在战乱的时代,我们的身边缺少英雄,渐渐地我们也缺少着一种敬仰英雄的情怀!可慢慢我又在深思,到底是和平的年代没有英雄,还是我们的缺少发现英雄的心?
我心中的英雄则只需要是为正确的事而终身奋斗的人,很毋庸置疑李保国老师在我心中就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当代英雄。逝者已矣,感念万千。细细地浏览着关于李老师的报道,洋洋洒洒地全是对他不凡事迹的报道,我开始从中找出他感动我的一点一滴,试图抓住他永留在世间最真实的存在。
最是所谓成功,才是来之不易。李老师曾这样说:“有人说我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我觉得不是运气,而是我这个人‘安、专、迷’。安就是安下心来,专就是专心致志,迷就是痴迷其中。”这段话完备的概述了一件事如何才会成功,世间困难,均是怕坚持到底的人来攻克。
太行山上的“愚公”,并非真的愚,只是心中仅有这一山的百姓,便事事不在乎,不放在心上。可是您到底也是愚不可及,如此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将一生匆匆交付大山。只剩下我们独看一山的青葱,恍惚如见您依旧在山中大口吃着馒头,却若有所思的样子。
最是怕为一切拼尽全力的人,只因无外力能够使他放下心中的宏愿残了一生。可也是最敬佩这样的人,因为我身上正缺乏着这样的精神,一遇困难便容易轻言放弃,不再去努力一下。可从您身上我开始坚定自己的信念,我会学着去慢慢征服生活中的困难,一步一稳妥地走下去,不半途而废。
其实我们之间真的很近,您甚至是我的老学长,是值得我终身学习的老学长。敬佩您一心致学,造福百姓,看报道才知道您竟然隐藏了自己教授的身份,只为能够满足学习所需,作为当代学子,我定会向您学习。
您真的是应了那句“活到老,学到老”,一生都在为如何让太行人民脱贫而学习,为如何使贫瘠荒山变青山绿水而钻研.....幸运地是您,您终于成功了,如今已是苹果花开,核桃树成林。如今虽然您已去,但满眼望去是绿水青山,永远青葱不曾灰暗地铭记着,铭记着这一山的造物者,一方水土的造福者。天堂是敞亮的,您依旧能看清太行山的些许改变,正如这一山承载您的恩情一样,永志难忘。 【经济学院2015级金融学四班 黄欢欢】
没有人能永生,但却有人能永存
校友李保国教授的离世,像投入水中的石子,在大家的生活里荡开波澜。母校的缅怀,恩师的叹息,曾帮扶的农民的不舍,大概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
没有人能永生,但却有人能永存。有的人的生命与寿命同步,离世的一刻便画下句点。有的人生命能抵过时间的丈量,哪怕某日陨落,亦能永存在某些人的心上,伴随着后人的轮回回荡在时光里。
一篇篇浏览关于李保国的新闻,内心满满是钦佩。认准一条路不畏艰难走下去,本就是很了不起的事。而投身林业的李保国,在坚持中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还丰富了别人的生命。用科技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用真诚让农民脱贫致富不忘恩情。哪怕在生命的倒计时里,他还分秒必争。
现今年轻的一代与老一辈的他们相比,更多的是浮躁和急功近利。其实人生的成就本就不是一时的辉煌,而是漫长的潜伏努力后散发出的光芒。先别去思考远大的人生哲理,你如今的状态若走到生命的尽头,能给这世界留下点什么。
我是懦夫,我畏惧不遗痕迹的离开。
愿你我都能成为脱离时光轨道的存在。
【2014级金融七班 郝锦丽】
其实他还活着
“有的人死了,其实他还活着”用这句话形容李保国再适合不过。他是对待学生负责到甚至严苛的大学教授,他也是隐瞒教授身份,南下求学的谦卑学子;他是带领百万农民脱贫致富的伟大学者,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儿子,他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是太行山的上渺小与伟大的见证。
30年来,平均每年200天以上的下乡生活,扶持40多个村庄,使太行山区增收35.5个亿……太多的人追求安逸,看到山区的穷苦就惶恐避让了,而他却挺了出去。于是,他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记录分析数据,寻求解决问题真正的途径。他把家扎在山里,把根扎在山里,把心也扎在了山里,一切的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简单的初衷,作为农民的儿子,苦怕了,不愿意再看到别的同胞受苦……何其有幸,在我们的身边有如此无私而伟大的校友,让我们学习;何其有幸,我国林业有如此负责而刻苦钻研的学者,为之付出;何其有幸,我们的祖国有爱她如此深沉的子民,为之发展而不懈努力。【 2015城乡规划一班 汪芷伊】
不忘先人之光,谨做诚心之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臧克家用这首诗纪念鲁迅,如今我更愿意把它安放在李保国教授身上。岗底村的地里再不见那弯腰折枝的身影,再也听不见“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这样简单易记的口诀,再也接不到他打过来询问果树状况、为群众答疑解惑的电话了,可是李保国教授仿佛并没有离开,在他工作过的地区,农民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网络上上百万的网民怀念祭奠他,他的先进事迹和所做贡献也被世人熟知。为人民付出了多少,人民看得见,感受得到,为人民谋福祉自己却受苦受累的人,人民感激他,爱戴他,也永远不会忘怀他。
李保国教授曾在我校求学,他低调执着,诚心求学,身为博士时依旧低调刻苦,努力汲取更深的林学文化,不骄不躁,一心扑在实验上。他尊师重道,对同学老师亦真诚以待,诚心做人,是人生路上的难得的朋友知己。他是一位大学教授,可却一身农民打扮;他能手握诗书,亦能双手捧泥;他不计个人得失,却一心想助岗底村脱贫。李保国教授的事迹让人们动容,他的精神是我们林科大人珍贵的财富,也是激励我们前行的榜样,先人之光永不泯灭,中南林学子牢记在心。
【2014级国际商务三班 王琪】
感谢你用行动点亮时代的光芒
李保国,一个温暖太行的名字,一个感动全国的楷模,对于母校的这位杰出校友,我深感自豪。
以前对于这样的人物,总感觉离自己太远,以至于有一种不真实的错觉。人真的可以那样无私无畏?真的可以那么无欲无求?真的可以那么高尚伟大?斯人是如此伟大,而自己却是如此渺小,这样的人和事一出现,就引发强烈的关注,我们在接触到这样的人和事时,内心所接受的洗礼,应该如返璞归真般的单纯和美好。这样的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为了名利而奔波,反倒是因为他踏踏实实,淡泊名利,做好自己的事,加之以坚持,坚毅等诸多美好的品质,才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光辉。平凡与伟大,在时间的检验下各自成然。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把这些身份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李保国教授一心扎根在太行山的扶贫开发和科技创新上,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在每个时代,我们都呼唤这样的人。士者,农者,工者,商者,人人守好做人责任的底线,并从此向着更高尚更美好的方向看齐并努力,那么,我们的时代终放光芒!
致敬,时代的伟人!加油,向上的我们!
【2014级旅游管理 陈哲】
成熟的稻穗会弯腰——时代的楷模
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十年如一日呢?那些像树一样风雨中屹立不倒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少见的。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从另一方面来讲增长了人类的惰性,趋向于安逸。在多数人都快要忘记谨言——忧劳可以兴国,教授却一直笃行着古训。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参加工作,他始终兢兢业业,坚持事必躬亲,搞好每一次实验和每一次研究。这样的精神是现代社会缺乏的也正是国家需要的。李保国教授会让我想到了红军长征精神,不同的是长征是实实在在的距离,而教授是自己人生的长征,从生到死。在艰难、漫长的岁月中,他总是克勤克俭,同时用自己的智慧,推进着林业方面的研究发展。这条长征路李保国教授走完了,像当年的红军一样,他收获了胜利的果实,在自己的行业领域树立了一座里程碑,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我们懈怠时,迟疑时,应该想想教授是如何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学术思想,如何在困难的环境下战胜自己。长沙的冬天也许寒冷凛冽,但比起太行山的风雪,我们有什么理由贪恋被窝的温暖呢?夏天山区的酷热也同样超过长沙,在中南林求学的我们,应该想想教授的精神,同为中南林人,我们都要为其付出,为其增添光彩。人故去,神依在,天堂的路,李保国教授您慢慢走。
【15级国商二班 向云云】
仰望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昨天室友和我聊心。
他说,他患上了一种严重的流行病,不止是他,许多人都有。这种流行病叫“急功好利”
他说,他现在的生活正是以前最讨厌的,被懒惰封印在床上,被游戏腐蚀着精神。
他说,他现在变得好俗,眼里只剩下钱。
我笑了,笑他,幸好你眼里还有钱,这证明你还活着。
他说,我不过是迷茫的大学生中的一员。
我笑而不答,他说的,都是不争的事实。
鲁迅说,许多中国人都是麻木的看客,我想,今天,许多中国人就连当“看客”都觉得是一件无聊的事,还不如搓一把麻将。
这个年代,观望精神家园的人不多,守望精神家园的人很少,耕耘精神家园的人寥寥可数。
前不久,一条噩耗牵动万人心。一位耕耘在太行山上精神家园的先生作为国家的不幸,踏入天堂。
他该是在天堂哭吧,我仰望天,似乎能看到。
李保国,朴实坦荡的名字和他的一生极为融合。他年仅58岁,后35年,他把中国最为贫困、生态最脆弱地区之一的太行山区的生态治理和老百姓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百万亩荒山变绿,带动10多万农民致富,打造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
“新愚公”,大家都这样叫他,这种“愚“渲染了他一生聪明智慧和高尚品德。生前人们敬仰他,死后人们缅怀他,正因了他的”愚“。
我已经很久没有仰望谁了,网络上充斥着各路土豪的炫富和各路明星的私生活。当我读到关于李保国的文章,突然心紧。你说一个人为什么能35年如一日扎根在贫瘠的太行山上?你说李保国教授的笑容为什么那么的坦荡和磊落?你说隐瞒教授身份来当博士生又是怎样的求知若渴?
这类的问题,所有人都能说出几个沾上关系的答案,信念、梦想、爱国等等。问到自己,如果转换身份,自己能坚持吗?我很诚实,不能,根本不能。我在图书馆坚持学一个星期,我都要跟我爸妈报喜;我在书法室能坚持三天,我就不知道把毛笔给忘哪了;学英语日语,好不容易早起两天,第三天就想摔闹钟。
所以,我也感染上了流行病“急功近利”。
学习有啥用?学书法能挣钱吗?英语和日语有那么重要吗?等等这些答案,就成了懒惰的理由,像病毒一样,腐蚀着我的信念。
非得找到一个近期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理由,自己才能有那么一点心去坚持。动画片里有一遛狗的妙招,把一块肉放在它的鼻子前面,但就是不让它够着,这样,你就能“牵“着它的鼻子走,你走到哪,狗就会跟到哪。
我和动画片里的狗一样被这样“牵“着走,不过”牵“我的是世俗的功利。每个人小时候都有崇高的梦想,家家户户的小孩几乎都有一个当科学家的梦想,后来呢?后来几乎都没有后来了。
高中我的成绩蛮好,没有去理想的大学挺不如意,一心想着在大学里翻盘,制定了各种让现在的我看起来肃然起敬的计划,上大学一年了,这些计划都湮没在自己的空谈和游戏里。
看到报道李保国先进事迹的文章,崇拜油然而生,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热血澎湃地去仰望一个人。他的纯粹、他的不束缚于功利、他的求知若渴、他的持之以恒······他就像一面特殊的镜子,我站在前面,看到的都是扭曲和污浊。前些年纯粹的梦想,今天定是要拾起来。
我仰望着天纯粹地笑,我知道李保国先生在上面,纯粹地笑。
【2015级金融一班 袁照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