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让奉献闪光——记我校90级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校友陈朝静
时间:2014-11-10 来源: 作者: 点击:0
当我校校友陈朝静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身在贵阳的陈朝静显得非常平静,他说:“自己只是在做好自己的本分,从来没想过拿什么奖”。
1994年,陈朝静从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在建筑行业默默耕耘和付出近20年,从不言苦。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
好学,永不止步
爱读书,爱较真,是陈朝静从小养成的习惯,这个习惯伴随着他的成长,并带给他收获。
自从离开校园,陈朝静多年来从未因工作忙而间断过学习,终身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是他的目标。在工作中,他通过社会考试取得了注册造价师、国家一级建造师等资质证书。
回忆在阿尔及利亚工作时的情景,陈朝静记忆犹新。那时,他自学了法语,谁都没想到的是,毫无法语基础的他,竟在极短的时间内靠自己的刻苦学习,达到了较好的读写水平,并得到相关认证,极大的帮助了他在项目的工作。
陈朝静说,“人若不学习,就一定会落后”。在工作之余,他不断学习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针对业务需要,他除了学习市政施工技术、钢结构整体提升技术、钢结构制作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还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力争获取更多的信息,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2011年,他先后参加了贵阳多个项目钢结构安装专项施工方案的专家论证,并受贵州省建筑业协会之邀参与了贵州省施工项目创“黄果树”的评优工作,受贵州省建设厅邀请代表建设部参与了贵阳奥体中心的国家圾科技示范工程的验收工作。
学习也是一种力量。在陈朝静看来,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建筑施工人员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的推动各项工作。
近年来,随着公司生产经营力度的加大,施工任务越来越繁重;按原有施工工艺,很难完成相应的任务。陈朝静带领公司技术人员及时追踪当前国内施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并鼓励相关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发明和创新,将这些成果及时运用到项目施工中,组织编制了“大跨度及大悬挑钢结构组台施工工法”、“铸钢节点与钢构件过渡连接工艺”等新工法、新工艺,大大提高了施工工效及效益,为公司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习,带给我乐趣”,陈朝静坦言。在深夜里不曾熄灭的那盏昏黄台灯下,陈朝静孜孜不倦,学习,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辛勤,诠释责任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做的就是能够对得起党员的称号!” 2011年,陈朝静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创先争优十百千工程“四优”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说到责任,他一脸的坚毅。
贵阳国际会展中心——安装公司重点项目,以规模大、工艺复杂著称;在这里,陈朝静为项目的按期建成、调试、试运营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项目经理,陈朝静对“贵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材料管理等总体负责。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陈朝静和项目部员工们不怕苦不怕累,征服雨雪凝冻、缺水断电、吃住不便等气候、生活条件造成的恶劣环境,克服对特大项目施工管理经验不足、工期被压缩等困难,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800台机械设备、1800名施工人员组织得井井有条,用严明的纪律,过硬的作风,抢时间、比进度、抓质量、搞竞赛,经过60天奋战,确保了工程质量全优,创造了高峰期3个月产值1.9亿元的新里程。去现场指导工作的省、市领导不由地说:“会展中心工地是红旗招展、彩旗飘扬、机声隆隆、人声鼎沸,一天一个样啊!”
与此同时,在公司提出打造钢结构领域专业优势的目标,但因缺乏相关人才和技术时,陈朝静带领相关同事一起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找到了适合公司情况的解决方案,并实现了从联合施工培养人才到自行施工的合理转换。
2010年,公司主持了201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的钢结构施工:201大厦是国内第一座采用超限设计支撑筒悬挂结构体系钢结构大厦,由于缺乏相关经验,陈朝静和同事们边学习、边探索,仅用301天便完成施工。2011年,陈朝静继续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未来方舟博物馆、贵阳城乡规划展览馆等项目钢结构制作与安装。其中,贵阳城乡规划展览馆钢结制作与安装是钢结施工中最复杂的项目之一,不仅在设计过程中使用高强钢、铸钢、低温性能钢等材料,制作过程中存在复杂的节点加工、厚板焊接、过渡段等复杂工艺,并且在安装过程中出现大跨度桁架、大距离悬挑等技术难题。针对这些,陈朝静组织编写了专项方案,并且实施效果良好。钢结构专业领域的成功开启,为公司组织实施高、大、精、尖钢结构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信心。
只谈责任,不图回报,这是陈朝静一直所要求自己的。每天,陈朝静都是早上7点准时来到工地,直到深夜才离开。
厚德,倾注关爱
建筑施工作业艰苦,工作环境差,陈朝静知道,要搞好生产,首先要关心员工生活,注重改善工作环境。心中装着员工,员工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企业才有凝聚力。建造工人宿舍、为员工配发工装、为农民工配发黄马褂、改善工地食堂……陈朝静一点一滴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沟通是桥梁,沟通是纽带,只有沟通才能实现双赢。陈朝静把员工们当朋友,员工们也把他当作主心骨,大家互相了解,互相信任。同时,为了给公司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满足公司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陈朝静很注意人才的培养,并将人才的成长作为工作重心之一。面对刚毕业或毕业一年的新员工,陈朝静除了多加关照,还提倡项目部实行专业经理负责制,不是单一的“师带徒”,而是由一个专业领头人带领多个新人,用以充分挖掘新员工的潜力,让他们尽早成才。
做人一面旗;陈朝静用心来诠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德来赢得尊重和信赖。
天道酬勤,工作以来,陈朝静获得中建总公司、四局“‘四优’党员”、“岗位能手”、“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其编写的“浮法玻璃成套设备安装工法”、“一种设备安装放线定位装置”分别获中建总公司级工法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奉献,用一世的坚韧;在匆匆而过的日子里,陈朝静不虚度每一刻的时光,因为他知道,未来,还在路上。让奉献闪光,让生命精彩!
陈朝静,贵州遵义人,出生于1970年,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建四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贵州事业部总经理,中国建筑协会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贵州省建筑业协会建筑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市绿色施工专家委员会专家,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注册造建师。
国家级获奖:201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任机电和钢结构项目经理时“贵阳国际会议中心项目”2013年获鲁班奖;任公司总工程师期间共有6个项目获鲁班奖;任公司总工程师期间获一项国家二级工法。
省部级获奖:承担的“大型悬挂支撑筒钢结构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课题获贵州科技进步三等奖;担任项目经理施工的“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钢结构及机电项目”和“保利温泉酒店机电安装项目”获贵州省“黄果树”杯;任公司总工期间获省部级工法若干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