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李建伟:做中国“景观生态统筹城市”的践行者
时间:2018-10-17 来源: 作者: 点击:0
【林大新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办学6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专业人才,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坚持不懈地探索、践行。本期校友风华推出李建伟校友,他坚定做中国“景观生态统筹城市”的践行者。
校友名片
李建伟,男,195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当代知名景观规划设计师,“景观生态统筹城市”的践行者;美国注册景观规划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会员;现为东方园林景观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东方易地(East Design )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总裁;担任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并担任中央国家机关房地产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高级顾问、吉林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园林》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网专家库专家等职务。
获得荣誉
2013年:第三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授予设计创新奖
2012年:第二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授予设计成就奖
2010年:第二届中国房地产创新大会评为年度中国规划设计大师
2007年: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理工大学亚洲品牌管理中心联合授予"全球化人居生活方式最具影响力景观设计师"
求学经历
1982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获林学学士学位;
1984-1985:湖南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修美术;
1985-1986:湖南大学建筑系主修建筑学;
1995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景观艺术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李建伟,1982年中南林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参与了中南林学院的园林专业创建,先后当任过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等专业课的教学工作。1992年出国,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主攻景观设计, 1996年毕业后进入世界景观规划设计行业的领袖企业--美国EDSA从事景观设计工作,参加过多个世界知名的景观工程,曾任EDSA的合伙人;2006年回国,带领EDSA Orient团队打造出亚洲景观设计行业的知名企业。现今任职东方园林景观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东方易地(EAST Design)总裁。
主要成果
李建伟先生有着丰富的跨国设计经验,在城市景观系统、区域景观规划、水生态景观规划、生态系统与生态旅游规划、城市公园与公共空间规划以及高档主题酒店、社区居住等领域建树卓著。
他是“生态设计与艺术相融合”的引领者,主张景观设计最大限度作到人工结构与自然结构的平衡。他倡导以景观统筹城市规划、建筑、市政、水利、交通、等城市建设的各个专业,使之成为相互依托并紧密相关的一个整体,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三者统一。他提出通过建立水资源、水环境及水景观“三位一体”的城市生态综合治理理念,推动城市建设向更生态、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其代表作品的国际项目有:迪斯尼西岸、迪斯尼庆典城(奥兰多),瑞迪逊加勒比海度假区,万豪阿鲁巴冲浪俱乐部等等;国内项目有:湖北襄阳月亮湾湿地公园、湖州太湖度假区、上海徐汇滨江公共空间、南宁五象湖公园、株洲炎帝广场、中央电视台、南太湖中央公园、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改造等等。
其中美国阿鲁巴岛玛瑞尔特冲浪俱乐部,被Conde Nast Travelers评定其为2001年世界最佳度假区、美国瑞迪逊加勒比海度假区被"度假及酒店杂志"推选为"2001年度假及酒店鉴赏家首选之地",并获得ASLA佛罗里达年度设计优秀奖。
他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包括《景观创作—-草图与构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情景·心境—-对现代风景设计的思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持编写书籍有《景观之道—-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中国水利出版社)、《视野、系统、延展—-规划设计理念与实践》》(中国水利出版社)。
主要设计观点
在设计上他主张景观设计秉承以自然生态保护为前提,将空间规划与场地自然,人文因素相结合,突出生活功能与精神内涵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倡导以现代人的观念,个人的视角看待传统与文化。创作上强调概念主导设计过程。在他看来,设计不要在前人的成就上坐享其成,设计不要重复自己,也不要重复他人。好的设计要跨越行业壁垒,在行业之间,传统与未来之间建立新的平衡。
建立国家风景体系:景观行业的大发展必然要走出原有的小范围,将视野放至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与国家利益和国土生态的保护和建设联系在一起。从国家尺度出发确立风景园林的范畴,使我们有能力解决国土保护问题、空间规划问题、生态宜居问题;也才能解决更多的生态、环保、水资源的问题;才能更广泛的和其他专业结合,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景观统筹:由景观来粘合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以及每一个项目的各个专业领域。原则上讲,景观能够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可以和生态、建筑、规划、道路联系到一起,和商业、居住、和城市建设的任何方面相关联。景观统筹就是根据场地的景观要求,规划产业、桥梁、道路、建筑等,实现规划设计更加合理化、生态化、美观化。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同时提升商业和土地开发的价值。
雨洪管理和调蓄系统:现在的城市基本上都被混凝土、沥青、建筑填满了,绿化主要在一些公园和高速公路、环路的绿化带。雨洪收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让雨水滞留在城市之中,同时又不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雨水管道在城市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必要的,但城市中存在大量的硬质铺装以后,没有足够的蓄水空间、失去了下渗的能力,很容易引起内涝。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管道的数量,增加湿地水渠等开放式的排水系统,以保证排水和下渗的需要;雨洪调蓄系统是维持城市地下水位的关键因素。
湿地保护与污染物处理:湿地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主要目的是用来保护清洁水的。城市的地下水、城市的饮用水及生物所需要的水源,都是通过湿地的保护来为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我们不要错误的认为,湿地植物看上去能够抵抗污染,就认为它喜欢污染物。这种错误的导向,使很多设计项目都将污染物引入到湿地当中去,造成了很多湿地的人为污染。
解决污染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污染物进行截流,使它无法进入到生态系统当中,然后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使污染物得到降解。城市结构要以自然结构为根本,让城市融入到自然结构当中去,特别是水系、池溏、湿地及重要的水源涵养林等,都要在城市结构当中进行很好的保护及恢复。
极简主义:在园林创作中,多数人想要做到面面俱到、写实丰富。但把太多元素叠加入一个空间之中,元素的混杂反而会失去个性,流于平淡和模式化。艺术追求的是"唯一性",一个作品不能包罗万象,简单纯净往往才能表达出特色和魅力。极简主义就是风景里每一个元素都有他自身的意义。只有简约才能充分,只有简洁的设计才能让人读懂,才能和人的精神做交流。在设计实践中,从创意、铺装、栽植,都建立单纯、简洁、大气的风格。
自 述
我十八岁下乡当知青。78年考上大学,在中南林学院学了几年林业和生态,后来又在湖南大学学过建筑,湖南师大学过美术,然后在中南林做了八年风景园林专业的老师。因为渴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希望学习更多的知识,在1992年去了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学习景观设计学。
在明大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洗脑的过程:一方面学习了一些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如竖向设计、雨洪管理、生态设计、GIS等等;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一些不同于当时国内设计思想理念指导下的作品,感受到了中美对园林景观的理解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毕业后,先在圣保罗的一家设计公司干了几个月,之后入职美国的EDSA,并在那里工作了10年,主要从事旅游度假、社区规划和城市绿化方面的工作。公司的大部分项目位于加勒比海,中东,美国南部,以及南美的一些国家。2006年回国工作,一晃又是十年,成就了一些项目,也成就了今天的我。
我游走了美国的很多地方。从美国的东海岸到南边的墨西哥湾,再一路向北,到过大峡谷以及西海岸的一些城市和自然风景区。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尺度有了全新的感觉,这在后来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设计实践。
另外一个对我有重要启发的就是如何看待自然。美国有太多的自然保护地和自然风景区。无论是在偏远的地方,还是在城市里都特别重视对自然基因的保护,甚至是在城市的中心,如纽约那种非常城市化的地方,也会在公园里保留很多老树、湿地;让鸟类和鱼类有栖息的地方。
回国以后,我就在思考怎样能通过设计来表达我们本土的风景,通过一些年的实践和思考,对景观的感悟有以下几点:
1、设计不是为了再现自然。因为自然是什么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对自然的认识都是主观的。
自然和人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完全知道自然是什么,但是我们永远想认识它,想表达自己心中的自然,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自然寄托着我们的精神和希望。自然永远不需要我们去再现,人对自然的情感体验才是重要的,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最核心的思想理念。
2、设计做到一定程度,就是哲学,就会不自觉的引领我们去思考人生、自然以及涉及宏观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由此我提出了“辩证的看待天人合一,适当的与自然分离”的观点。
世界是一个整体,人来自自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天人合一”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这些年我们在实践“天人合一”的时候,按照人的认知和知识体系去解读自然显然是有局限的,有偏袒有错误的。过去的发展证明我们已经把自然淹没了,也把自己搞丢了。近两百年来,人类社会的突飞猛进,同时对自然的干预也是史无前例,许多自然物种在人类眼前消失。
从“天人合一”到“一分为二”的认识过程,也是这些年的经历带给我的思想启示,也成了我做设计所遵从的理念根本。在追求本土景观的过程中,我希望找到一些新的语汇,一种独立设计的思想基础,让设计更符合我们对人地关系的解读。
3、我们通过景观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无论从创意,还是从文化内涵出发去寻找设计的逻辑,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景观将我们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景观不仅能表达人们最喜欢的美与愉悦之情,还可以诉说痛苦、彷徨、怀疑等其他情感。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景观只能表达正面情感,其实当人们痛苦、犹豫的时候更需要景观来关怀。如果画图累了,感觉迷茫了,心情沉闷了,你一定想在花园里散步放松一下,让自己从那个紧张的氛围里逃出来,这就是景观的意义。它全方位的服务于我们的情感,对我们来说它是一种身心交融的生活体验。
4、这个时代,跨界是必然的。我们要做的景观和过去不同。做了多年的设计之后,我发现如果沿用过去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内容来指导我们现在的工作,会把人局限在一个很狭小的范围之内。我们的专业擅长空间规划,但通过跨界可以开拓更多的发展空间,带来更多的机遇,包括解决水利、洪灾、生态、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难题。无论是海绵城市,还是城市双修都和景观相关。实际上,防洪排涝也与景观相关。景观不应局限在公园、花园,而应该包括城市中的大系统,如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公共工程,甚至在更广阔的乡村、原野中;应该与各类空间紧密相连。
5、每一个景观设计师都要想办法成为既懂工程,又有创意的设计师,成为社会最需要的人才。一个懂工程技术的设计师团队会让景观增加很多用武之地,让工程避免很多的遗憾。
做了这么多年的景观设计,我发现只关注前期的设计创意,会忽视很多后期创作的机会。例如高速公路的设计,如果设计师不懂景观,忽略生态,那每一条道路建成后就意味着很多美丽的景观、生态栖息地、生态敏感区的消失;一个机场的选址,水域设施不合理,所带来的生态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很多。因此要把我们的视野扩大。把我们的工作目标,把知识延展到工程领域,在城市管理、经济建设、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让景观在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6、尺度感较小是行业通病。如果做景观的人能懂规划就能影响一个城市的大景观系统。如果等着别人喂饭,在规划师划定的绿色块块里画图,那我们永远解决不了城市生态问题。
7、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归根结底就是生态和艺术,并在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把生态做成艺术是景观设计师走向成熟的表现。一个优秀的设计师的作品应该是生态的,同时也是动人的。对待任何一个项目,首先应该思考生态问题,之后才是怎么做出艺术性强的设计。这是我们行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将生态和艺术相融合。
8、设计一定要面向多元的生活型和精神体验型景观。我不太愿意提“意境”这个词。 “意境”本是虚的场景想象。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意境常常使我们落入俗套,让景观变得很古板甚至是牵强附会。但精神体验型景观并不虚无,它能够治愈身心,让人或放松,或快乐,或安静,亦或是让人恐惧,悲伤,彷徨... ...。情感正如景观,景观亦如情感。景观是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们相信“景观是生活”这句话,那么它必须是物质的,也必须是精神的。精神都必须落在物质之上,也就是说要用现实的物理空间传达精神感悟和情感体验,成为人们所想所思所爱的空间场所。
9、设计需要追求细腻的情感表达。人们会从不同的色彩来体验精神。我们的思想观念应该博大、包容。而当下流行的新中式局限于黑白灰,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罢,都是七情六欲的鲜活体,都有多种多样的情感需要。就如少数民族服饰的绚丽夺目,同时象征着信仰,寄托着美好。
10、人造的景观既要为人的生活和精神服务,也要和自然融合、生长在一起。景观是活的,不能把人造景观从大的生态环境里剥离出来。比如对待荒野,当设计场地的时候,我们需要万分小心,要把自然里面最质朴、最有趣的东西保留下来。
11、设计师要关怀他人,服务于社会,更要敬畏自然,保持自我,不断创新。设计这个工作,需要满足合同要求,这是一种服务。但创作不是服务。设计不可能完全按照甲方的要求有求必应。任何时候,设计师要把握好自己的感情。设计师有时可能会为了让设计尽早通过,琢磨甲方意图,揣摩评委喜好,所以保持自我并不容易。创意一定是自己的切身体会,不能用任何别人的思想来代替。以人民的名义来做设计,那肯定是错误的。设计要表达的是真情实感,而不是人云亦云。
12、设计的成功就是走向孤独的开始。真正好的设计师是一个探索者,身边不再有人同行。所谓大咖,就是让自己变得流行,让所有人理解并追捧。但真正的艺术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为之疯狂。你只有自己变得孤独,成为小众,变得不为人所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艺术家要忍受孤独。成功意味着特立独行,这是景观设计师应该走得路,想想怎么让自己变得小众化,坚持自我,相信自己的作品一定会对社会有贡献才是动力,不是看有没有人追捧。当然很多时候,一旦我们孤独了,也会觉得迷茫,会思考更多的问题,虽然我们永远不知道世界需要什么,永远不清楚我们心里的真实想法,但我们却一直在求索。这就是艺术的宿命。(图文综合/陈名虎 编辑/陈名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