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黄宏全:深感党恩不忘初心,把莓茶论文书写在桑梓大地
时间:2024-10-11 来源: 作者: 点击:0
黄宏全,我校1976届林学专业校友,从毕业起,用知识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成了黄宏全的夙愿,他先后在大庸县林科所、张家界应用植物研究所、张家界市永定区科技局、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等单位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工作。退休后,任张家界市永定区老科协林业分会副会长。1988年晋升为工程师,1994年8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人称张家界“莓茶之父”。
一、倾心莓茶,把"一根藤"变成"金叶子"
1993年4月12日,他在温塘镇茅岗村作应用植物调查时,在老乡家中发现了"莓茶",冲泡之后,汤色纯正、回味甘甜。他坐不住了,凭着职业敏感,感觉到这一定是个好东西。经过专业的鉴定与检索查新,很快证实该植物名叫显齿蛇葡萄,在应用上"未检索到相关的文献报道"。他推断这是缺医少药的土家先辈,在繁衍生息中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随后八年里,他与同事们围绕莓茶深入研究、多方奔走,没有经费就找私人借外债,没有门路就托老乡找关系,北京和长沙跑成了大路。经过努力:建立了完整的茅岩莓茶知识产权体系;建立了比较全面的莓茶科学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了莓茶文化体系。弄清了莓茶是什么;回答了莓茶怎么样;探索总结了莓茶怎么种莓茶怎么做。完成了莓茶的毒理学、药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现代医学检测。期间获得了《发明专利证书》《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和两个《保健食品证书》等金字证书。标志着莓茶由野茶到家茶的华丽转身;标志着莓茶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莓茶带着保健养生茶的符号,大踏步地走进了食品大市场。
2001年,他担任罗塔坪乡长寿村扶贫工作组组员,借住在村民颜永华家里。当时,村民有从山上采摘野生莓茶的传统,但路途远、产量低,品质还得不到保证。便鼓励颜永华尝试人工种植,现成的熟土舍不得用,便挖出七、八亩荒地,把野生的莓茶藤条挖到地里来栽种,村里人见了,十个有九个摇头:"祖祖辈辈吃这个东西,变不成钱"。指导参考茶叶的制作方法杀青、揉制、晒干,做出来的成品虽然质量不高,但是也成功获得了收益。村民们见种植莓茶卖成了钱,一传十、十传百,跟着砍山、跟着种,村里、乡里慢慢地都种了起来,田边地角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莓茶。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全市莓茶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6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1亿元,真正成了富民产业。
二、初心不改,为家乡发展再献光和热
2014年延迟五年后退休,黄宏全如何把莓茶这片"金叶子"研究好、开发好,仍然是他心中难以割舍的大事。在参加市老科协组织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担任"中国莓茶第一村罗塔坪乡长寿村"的名誉村长和莓茶协会名誉会长,深入产区义务科普莓茶知识,解答茶农提问,为产业发展出谋献策。一晃又是十年,在广大莓茶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地在青安坪、三家馆等溶岩石漠地区种植,突破了莓茶植物生态生物学习性的束缚,夯实了莓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倡导张家界莓茶大品牌,突破了莓茶商标权的束缚,迎来了莓茶产业井喷式的发展和茅岩河莓茶产业带的形成。采用初生春芽做出了"明前茶",突破了莓茶制作加工原料上的束缚,结束了莓茶没有特级茶的历史。受其幅射和莓茶文化传播。全国有七十二个县市进行人工种植,最远种到了青藏高原。把莓茶论文书写在桑梓大地。
三、建言献策,把握莓茶高质量发展
随着莓茶产业的战略发展,无性系化将是莓茶产业发展的方向,无性系莓茶和无性系莓茶园是莓茶无性系化的重要内容,而莓茶无性系育种则是其无性系化的风向标。无性系育种的关键要有优良种源,将此意见写成《关于建设莓茶基因保护繁育研究中心的建议》,借在全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发言良机,现场提交给市委书记。目前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2019年完成《论莓茶采穗圃的建设》科学论文。2023年实施"莓茶无性系育种实验",完成《正态分布理论在莓茶无性育种中的应用》的莓茶无性系育种技术报告。实验探索了莓茶无性系育种技术。回答了莓茶无性系育种实验在什么基础上做、用什么指标做、用什么标准做、怎样去做的实践操作。实验选育出特级优株11株、一级优株41株、优株151株,基本吻合频数分布规律。实验精度达到了96.14%,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一次莓茶无性系育种实验。在莓茶文化上都把莓茶的价值放在制作技艺上,凭借陪伴莓茶31年的经历和对莓茶科学史的了解,撰写出《从"传统认知"到"国家重点新产品"-﹣论莓茶的重要特征和重大价值》的科普文章。提出莓茶具有明显的野茶特征和强烈的土家族遗产的特征。科学价值表现在开创人类利用该植物的先河和为人类奉献新食品原料。文化价值主要是传承,形成追根溯源薪火相传的莓茶文化。
四、传播知识,为莓茶的兴旺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黄宏全说,莓茶能有今天离不开广大莓茶茶农,也是他们在第一线认识莓茶、改进莓茶、创新莓茶,推动莓茶产业发展。颜永华是黄宏生第一个徒弟,60岁时在他的鼓励指导下第一个采种育苗人工种植,开启了莓茶由野生到家生的转变,今年88岁高龄还种莓茶喝莓茶,在莓茶园耕耘劳作。多年来莓茶茶农为莓茶的"三个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几位巾帼弟子入选"莓茶姑娘"。深入罗塔坪乡、茅岩河镇、三家馆乡、湘西永顺、株洲醴陵的田间地头和莓茶产业园等地,手把手地教茶农进行莓茶无性繁殖、扦插育苗、科学栽培、精心加工等技术,指导莓茶企业负责人科学规划莓茶产业发展。三十多年来一直围着莓茶转,并一对一培养了40多名乡村莓茶种植的"土专家"、"田秀才",都在第一线释放莓茶知识和莓茶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黄宏全说,是土家人民养育了我;家乡的大山成就了我;感谢学校把我带进了林学科学殿堂并给予解决技术难题的金钥匙。
图文素材来源:黄宏全本人和红网官方账号《他将张家界莓茶推向了世界——专访张家界“莓茶之父”黄宏全》